| ||
民主同盟军第一军诞生于安东 作者:张子新(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4月,在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滇军60军第184师,登上美国军舰到了东北内战前线海城。在内战的紧要关头,1946年5月30日,184师师长潘朔端毅然率部于海城起义,并通电全国,反对内战,站到人民方面来。滇60军184师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第一支起义的国民党军队。党中央对海城起义的184师给予很高的评价。部队到达丹东后,6月6日朱总司令发来贺电,贺电称:“欣悉兄等反对内战,决心为和平民主事业奋斗到底,义正词严,无任佩慰。滇军素有光荣的民主传统,抗战受降,立功甚伟。不意去冬云南忽遭变故,滇军亦被迫远遣辽热,以外国武器自残骨肉,事之可悲宁有逾此?所幸兄等见义勇为,振臂一呼,揭和平之义旗,彰滇军之荣誉,全国人心,无不为之振奋……。”9月27日,朱总司令又给潘军长写了亲笔信,信中说:“你率军起义参加革命,我党我军及全国人民不胜欢迎之至,兹特由延安选派肖泽苍、刘惠之、司维、洛汀、徐克、白居、李兢等七人,均是云南人前来帮助你军工作……”。 中央及各解放区领导人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贺龙、林彪等来电祝贺。解放区各报及云南报刊发表了文章、评论,盛赞184师之义举。《解放日报》社论指出,“海城起义证明和平民主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6月6日《东北日报》发表了题为“不可抗拒的力量”的社论,社论指出:“海城的光荣起义,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全国各阶层人民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洪流分不开的。海城的光荣起义,再一次证明,这一洪流是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民主周刊》、《大众报》、《中国周报》等报刊赞誉184师起义是“云南第二次拥护共和的义举。”贺电和文章给起义官兵以极大的鼓舞和荣誉。 起义部队于当天拂晓撤出海城,开赴海城与岫岩之间的析木城集结。在行军途中,国民党多次派飞机进行追击,轮番轰炸扫射,由于部队及时疏散隐蔽,没有造成大的伤亡。在析木城稍事整顿后,经岫岩、大孤山、大东沟等地到达辽东省政府和辽东军区所在地安东市(今丹东市),沿途受到各地民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地,群众热情地送菜、送肉慰问部队。1946年6月3日,起义部队到达岫岩时,街头巷尾挤满了人,街上搭起了彩门,几千人的欢迎行列绵延到城北大桥头;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起义官兵也喊起口号,并不断招手答谢。当民主联军首长和县领导同志陪同潘朔端师长走过时,立刻被群众围住了,妇女代表向潘师长献花、披彩。潘师长在军乐声中缓步走到人群甬道的尽头才乘车驶往城里。晚上民主联军文工团还到部队慰问演出。特别是安东市军民的欢迎场面更为热烈,男女老少数万人,从帽盔山到桃源街(现在的体育馆附近)夹道欢迎。帽盔山还扎了彩门,街道两边的建筑物上贴上了欢迎标语,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群众把熟鸡蛋、瓜子等食品塞到官兵的手中、衣袋里,把彩纸和鲜花抛到队伍中。辽东军区召开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欢迎大会,军区首长和潘朔端师长讲了话。肖华司令员和江华政委亲自参加了欢迎会,肖司令员接见潘师长时紧紧地握着潘师长的双手说:“西南和东北的民主潮流在鸭绿江边汇合了。”在解放区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使起义官兵受到极大鼓舞。 部队6月10日左右到达安东。当天晚上住在市内,师部住桃源街。第二天,部队进驻指定位置——东坎子至九连城一带,师部驻东坎子造纸厂。6月15日,潘师长访问安东。辽东省吕其恩副主席、安东市张烈副市长、各厅长及安东驻军首长出城欢迎。经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6月18日对184师进行了整编,扩大成一个军,即民主同盟军第一军,以扩大反内战影响。任命了军、师领导干部。军长潘朔端,副军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下属新一师及184师。新一师暂时只组建一个混成团,郑祖志兼新一师师长;魏瑛为184师师长,杨朝伦(后叛变)为副师长,下辖五五O团、五五一团、五五二团。当时我在军部通信连任文书。 部队整编后谱写了军歌《海城起义之歌》。歌词是:“出海城,人如潮,我们高举着义旗、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奔向革命大道!口号声,响彻云霄,革命传统由来早!护国起义,推翻专制独裁,打倒洪宪皇帝,台(儿)庄、鄂南、赣北抗战英明万古标!我们宣誓,要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要把那专制独裁法西斯彻底打倒!我们宣誓,要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要把那专制独裁法西斯彻底打倒!”为了加强起义部队的政治工作,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辽东军区派去了政工干部、建立了政治机关。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徐文烈任军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李毅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兼184师政治部主任,田麟勋任副主任。军政治部由徐文烈主任带去几位科长和工作人员,师政治部配了一个秘书,各团配了政治处主任,部分营、连配了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省和辽东军区对起义部队十分关心,虽然与民主联军一样实行供给制,但还有一些特殊照顾,生活待遇优厚于民主联军。在当时解放区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官兵的津贴费仍按等级发放,细粮供应也较多。后来起义官兵主动要求取消了特殊照顾。因起义时进行了轻装,除武器装备外,只带出简单的物品,辽东军区给补充了被装,安东市民主政府和驻地区、乡政府也经常到部队慰问。部队改编后即进行整训,并选送了一批军官和士兵到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学习。这时全面内战已经开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安东市群众思想有些浮动,起义官兵的思想也较混乱。国民党不断派遣特务到解放区活动,还到部队勾结个别反动军官阴谋叛乱。针对这一情况,在整训过程中,突出了形势教育、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教育以及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官兵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罪行,戳穿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部队还抽出一些人员参加安东地区的反霸和减租减息斗争。辽东军区政治部还组织辽东干校的干部、学员和辽东军区警卫团的干部战士到民主同盟军来作报告、访问和慰问。连队组织士兵学文化,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开办了军官轮训班,分批集训了排以上军官。184师还成立了业余剧团,为部队和驻地群众演出云南花灯戏。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和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肖劲光同志还深入部队作报告,对稳定部队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整训后部队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由于受国民党的欺骗教育,士兵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缺乏了解,所知道的也多是国民党方面颠倒黑白宣传的“反面”的东西。通过开展两种军队、解放区和蒋管区的对比,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士兵普遍认识到共产党部队比国民党部队好,解放区比蒋管区好。解放军实行民主、官兵平等、干部不打战士,解放区人民翻身作主,不受地主和乡、保长的剥削和压迫。战士们说潘师长领导我们起义这条路是走对了!在撤离安东前,部队已涌现出了大批非党积极分子。潘朔端于当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马逸飞、魏瑛也加入了共产党。 1946年是10月,国民党进攻安东前,民主同盟军第一军奉命向解放区大后方转移,撤出了安东地区,经宽甸、集安、临江、长白到了吉林省图门,在图门受到热烈欢迎。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东满军区司令、吉林省主席、抗联将领周保中同志在欢迎大会上讲了话,并到驻地看望了部队。之后,部队经牡丹江、哈尔滨、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驻防。部队到兴隆镇已是12月初,经短期休整后开始了系统的政治整训。总部李立三同志亲自到部队帮助、指导工作,找起义军官谈话。经几个月的学习,广大干部战士提高了阶级觉悟,连队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部队面貌焕然一新,纷纷要求上前线杀敌立功。1947年夏,部队整编为三、六、九三个支队,分别开赴吉林外围和郑家屯附近,以崭新的风貌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7年冬,军部留守人员全部补充到三支队。至此,民主同盟军第一军的番号不复存在。 |